白鲸出海—让中国互联网服务世界
{{user_info.user_name}}
您当前是白鲸会员
开通VIP,享受更多服务
会员到期时间:{{user_info.expire_date*1000 | formatDatebyDay}}
合作查看次数: {{users_vip_equities.view_cooperation || 0}}次
合作发布次数: {{users_vip_equities.release_cooperation || 0}}次
公司查看次数: {{users_vip_equities.view_company || 0}}次
榜单下载次数: {{users_vip_equities.download_rank || 0}}次
报告下载次数: {{users_vip_equities.download_book || 0}}次
鲸币数量:{{user_info.jingbi}}
发布
当前位置:白鲸出海 > 资讯 > 正文

中国互联网出海一周头条 我们一起看真相聊大事儿 | 白鲸出品227期

辛童  • 

本栏目是由泛互联网出海服务平台——白鲸出海,专为出海互联网人打造的资讯周报。我是鲸小白,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,本周出海圈儿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消息。

应用出海

一年内百万粉丝创作者流失41%,TikTok不香了?

根据 trendpop 的一份最新数据显示,自 2021 年 7 月以来,TikTok 平台上拥有超过 100 万粉丝的创作者数量开始下滑,而到了今年年初更是出现了一次大幅度的滑坡。数据表明,自去年以来 TikTok 上百万粉丝体量的创作者数量的降幅达到 41%。具体来看,粉丝量达到百万的 TikToker 在 2021 年 7 月达到 2000 名左右,而到了 2022 年 7 月降至大约 1200-1300 人之间,流失了接近 800 人。    

虽然数据没有详细解释对于“流失的创作者”的定义(是注销账户还是不再在 TikTok 上更新内容等),但百万粉丝创作者,虽然算不上头部,但是也算是“腰部往上”一点点,因此一部分比较大体量的创作者流失,成为了不争事实。

这一组数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,在海外火热的 TikTok,为什么会流失创作者,具体流失的是哪一批人,他们又是因为什么而流失?

有关 TikTok 大量百万粉丝创作者流失的背后原因,笔者也向几个 MCN 进行了求证,得到的答案指向了早期一批“做号”的人。

在 TikTok 的早期,由于原创的内容生态还没有形成,出现了很多搬运视频的账号,也叫做“搬砖号”。有了国内的“经验”,TikTok 被大量在抖音上收割了红利、或者未能踩中机会但很“馋”的人视为第二次机会。因此在 TikTok 增长劲头强势,开始有丝丝变现迹象之后,有大量的创作者涌入 TikTok“做号”,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国内从业者,这也导致了不少的搬运、洗稿、二次剪辑的骚操作。但早期因为各方面原因,这些号拥有一定的“成长空间”。

某 MCN 的从业者 Jack 向笔者解释道,“现在时代变了,TikTok 加大了对内容的管控,搬运的内容会被平台认定为‘抄袭’,账号也会被标记,能获得的流量也就自然变少。而一旦被平台打上标签,几乎就难再翻身。

另外,现在的 TikTok 已经进入了网红打造个人品牌影响力的阶段,然而搬砖号的内容通常都比较杂,没有明确的粉丝画像,同时这些搬砖类博主很少会有意识去培育自己的领域和专业性,主要是做圈地的动作。这样的打法即便没有被限流,也很难拿到商业赞助,无法变现也就没有动力去更新。”

随着更懂当地文化的本土 KOL 体量扩大,加上平台有清理账号的动作,这些退出平台的账号,可能是那 800 个百万粉丝号的其中一个构成部分。

除了一批“做号”的创作者开始流失以外,另一个猜想是,可能有一部分“真号”也在流失,而这背后的原因,与钱有关。

TikTok 平台自身的赚钱能力毋庸置疑,但是 TikTok 的创作者却不一定都有很丰厚的收益,而事实是相比于抖音的创作者而言 TikTok 变现的渠道更受限。

广告、直播和电商是 TikTok 创作者的三大商业化路径,此外通过 TikTok 的创作者基金,创作者也可以拿到一部分钱,也就是平台没有形成商业闭环之前,为了留住创作者、代广告主们掏的钱。这几个变现手段一一去看,会发现非头部的创作者,可以拿到的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。

一款月流水千万美金的宠物社交App,迈入web3.0时代

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,Cocone 旗下业务覆盖游戏、社交、区块链、NFT、幼儿园等多种产业。除东京总公司外,还在日本福冈、新加坡、韩国首尔等多地设立分公司。

在互联网侧,拥有《Hello Sweet Days》、《Pokecolo》、《Livly Island》、《Disney My Little Doll》等多款畅销产品,正坚定地走在用“卡哇伊”俘获用户芳心的路上。

image.gif

Cocone 旗下产品大多为二次元+虚拟形象+换装+社交,因而主要用户群体为年轻的女性用户。画风相近、玩法相同,并没有影响 Cocone 旗下应用的收入,仅集团内 top3 产品的月营收就已经突破5000 万 美元,最好成绩时甚至可能达到 1 亿美元。

我们用 Livly Island 和 Meta Livly 两款产品简单了解一下 Cocone。


Livly Island 是日本 Cocone Corporation 于 2021 年 7 月 1 日正式推出的宠物养成社交 App,这也是 Cocone 在女性向虚拟社交领域的又一次成功尝试。

根据 Sensor Tower 数据,Livly Island 6 月双端月下载量仅有 8 万次,但月营收却超过了 270 万美元。尽管由于数据平台误差,实际下载和营收水平应该数倍于此(笔者在某论坛看到的数据大概在千万美元)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Livly Island高效的商业化和不错的用户粘性。

虽然移动端才上线一周年,但实际上 Livly Island 的网页版早在 2003 年就已经开始运营并获得了数百万用户的注册和使用,因而对于这些用户而言,Livly Island 就像国内我们这一代人记忆中的《摩尔庄园》。因而,便不难理解为何 Livly Island 移动端上线首月,就可获得 30 万次下载。

Livly Island 是怎么做到的呢?

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目标用户明确,Livly Island 采用的“装扮+建造+宠物+社交+养成+扭蛋”的模式,时至今日仍然算得上新潮。

在用户注册之初,便需要认领认领一只小精灵宠物(Livly)、一个养宠人(Hom)以及一个小岛。

宠物。在宠物选择时,用户可以根据审美和偏好在三个品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Livly(宠物)类别,三种类别各有不同的外观和特点,用户需要为自己的Livly选择出生年月、取名,并在接下来的使用中陪伴 Livly 成长。

与其他宠物社交产品类似,Livly 也有饱足感等指数,用户需要根据 Livly 的情况通过喂食、清洁等帮助Livly 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。

以食物为例,Livly 需要通过进食瓢虫、蚂蚱等不同种类的昆虫实现饱腹,进食不同食物后饱腹程度发生不同变化,而昆虫的获得又需要用户通过购买、完成任务或社交等途径获得。

比如,当用户去好友家帮忙浇水时则有可能掉落昆虫,食用不同的昆虫则有可能改变 Livly 颜色。Livly Island 还考虑到了暂时没有好友的新手用户的难处,用户可以通过“随意走”的闲逛模式完成采摘。

与此同时 Livly Island 还提供了社交可能,当用户通过“随意走”进入对方的小岛时可以看到其宠物情况以及基本用户信息,用户可以向自己感兴趣的用户发送好友申请,成为好友之后即可常来“窜门”。或者用户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小岛的留言板中留下自己的足迹,非实时的留言互动也贴合 Livly Island的复古调性。

游戏出海

伪装成问答游戏的半匿名社交App,爬上了iOS美国休闲手游营收榜Top50

近日,当笔者观察美国市场免费手游榜单时,一款名为「Exposed」的产品时常出现在 App Store 排行榜前 50 名内。这款名为「Exposed - Who's Most Likely To(下文简称为Exposed)」的产品在 2021 年 3 月上线,目前在 2022 年 7 月的全球流水达到 41 万美元,位居美国 App Store 问答类手游营收总榜第一名。

乍一看,「Exposed」取得的成绩似乎达成了问答类手游的重大突破。毕竟从问答类手游的“鼻祖”「QuizUp」开始,知识问答游戏的老大难问题就一直是“获客快、变现难”。

然而在仔细体验之后笔者却发现,「Exposed」不论从机制设计到使用场景,再到付费节点乃至内购定价,都在本质上是一款熟人社交 App,并在里面加上了半匿名的特性。这款产品的根源来自美国用户喜闻乐见的派对文化,而让它区别于线下场景、能够在线上被用户持续使用,又是因为加入了被 Z 世代用户追捧的匿名制社交玩法。

微信截图_20220826165149.jpg

众所周知,此前的匿名社交产品已经因为隐私安全和网络霸凌等问题频频“暴雷”,但还是不断有开发者入局去尝试,其背后是 Z 世代的“八卦之心持续爆棚”,但在满足用户需求与长期安全运营之间,很难有产品会找到平衡。

从设计上看,「Exposed」的游戏机制非常简单,它实际上是欧美用户的热门线下联谊游戏——“谁最有可能(Who’s Most Likely To)”的手游版本。这类游戏的人气居高不下,此外还派生了“你宁愿...(Would You Rather)”等衍生变种。在 YouTube 上,头部游戏主播 PewDiePie 的 Who’s Most Likely To 游戏视频播放量达到了 3676 万次。

简单来说,“谁最有可能”的传统玩法就是 3 个或以上的朋友互相回答“谁最有可能做什么/有什么习惯/具有某种性格特点”等问题,然后做出投票,找出那个大家“公认”的候选人。


然而鉴于之前在线下朋友之间聚在一起投票,因此几乎无法避免看出到底是谁选出了谁;所以这个游戏有时候也往往会变成“友尽”的起点。这一局限也成了「Exposed」和线下派对游戏的差异点——游戏本身不会显示出谁投了哪一票。除此之外的设计其实相对常规,也依然需要玩家们在相聚时才能展开游戏。首先玩家需要创建用户名并上传头像,之后需要创建问答房间,通过分享房间代码来邀请好友加入。虽然大体机制和线下版别无二致,但不公布具体的投票者其实改变了整个游戏的体验。

之所这样说,是因为以往在线下游戏的过程中,由于对方很快就能发现投票的来源和去向,所以大家之间反而会有一种心照不宣的“默契”,在投票时难免有所保留和顾忌。换句话说,大家的选择都不够“发自内心”,也让游戏的大胆程度打了折扣。

在「Exposed」本身保证投票结果不公开之后,游戏就从常见的线下联谊中抽离出来,正式拥有了一种反复推理猜测的味道,也让玩家之间在回答问题投票时更加自由,甚至营造出了一种“桌游”的感觉。甚至可以说,「Exposed」才是“谁最有可能”这款游戏本身应有的样子。

莉莉丝也做三消了,海外的休闲大厂们都在如何“应对”?

2017 年,麦吉太文让大家看到了三消的可能性与潜力,2020 年,三七互娱的《Puzzles & Survival》则以三消+SLG 的品类融合让三消的“诱惑”更进一步,对于海外这一已经火了多年的赛道,这两年成了国内大厂探索的重点领域。

在 2022 年上半年,众多出海游戏厂商先后在海外上线了自己的三消新游。这些新游虽然仍是基于国内厂商熟悉的“品类融合”的思路打造,也大致出现了两个方向上的分野:一派如友塔、点点、ONEMT、FunPlus 等,结合自身深耕的细分领域,如 SLG、RPG,继续在重度三消的方向上探索;另一派则如莉莉丝,并不受限于过往重度游戏的项目经验,转而押注休闲三消,其首款三消+模拟经营游戏《BoraBora》于近日在加拿大等地开测。

 微信图片_20220909182839.jpg

2022 年出海游戏厂商上线了多款三消新游

放眼海外,相比多数出海新游扎堆的重度三消赛道,更多海外厂商继续深耕休闲三消赛道,除了这 2 年跑出来的土耳其厂商 Dream Games,竞争格局相对稳固。出海厂商一侧,除了麦吉太文,还比较少见到做出成绩的。

 图片2.png

海外头部休闲三消产品一览 | 数据来源:白鲸研究院

根据 Sensor Tower 数据,2022 上半年,美国益智解谜游戏的下载总量虽仍有增长,整体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却下降了 2.5%。具体到三消游戏,对比 2019 年 Q1,2022 年 Q2 三消各子品类(包含经典三消、三消+家装、其他三消)收入增速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。在整个赛道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,本就在休闲三消品类更占优的海外厂商,进入 2022 年后又开始了一波试新,尝试抢占/维持市场份额。

说起海外三消游戏市场,Playrix 一定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厂商,其凭借“三消+模拟经营”的玩法融合,突出重围,做到了与三消届的“老大哥”King 分庭抗礼,其一手打造的《Homescapes》、《Gardenscapes》等 Scapes™ 系列产品常年占据美国益智游戏畅销榜 Top10,单款游戏月流水动辄数千万美元量级。

在 Playrix 的优秀示范下,结合了农场、家装题材的三消手游层出不穷。玩家一侧是否感受到了审美疲劳暂时未知,但头部玩家 Playrix 已经默默开始了热门题材之外的探索,今年 5 月 Playrix 在印度市场低调上线了一款名为《Family Hero》的机器人题材的三消游戏。

《Family Hero》将游戏中的主人公设定为一个黄色外壳的机器人,玩家将协助机器人融入人类家庭,机器人会通过三消完成清扫、家装等一系列任务。游戏初期,《Family Hero》的剧情冲突点落在了机器人如何赢得人类家庭的信任上,没有爱情故事,甚至主人公不是“人”,单看剧情线,《Family Hero》就与目前市面上很多故事导向的三消游戏呈现出了差异。

而题材往往是游戏吸引特定群体的一个抓手。机器人题材在三消游戏中虽不多见,但从广大大提供的数据来看,“机器人”(Robot)与大家更熟悉的“农场”(Farm)在 Facebook 上的潜在受众总量处于同一量级,这说明机器人题材也具有相对的“普适性”。与此同时,虽然二者在买量难度(代表关键词在 Facebook 上竞价排名的难易程度)同样处于高位,点击成本(CPC)基本持平,但“机器人”的千展成本(CPM)还会略低一些,对于 Playrix 来说,切入机器人题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。

电商出海
对话潮鞋交易平台Novelship创始人夏洋:我们只深耕亚太市场

近期,笔者与潮鞋交易平台 Novelship 的创始人兼 CEO 夏洋聊了聊 Novelship 的诞生、增长与未来规划。

提到潮鞋交易,大家不免会想起得物,Novelship 从社群起家,做的确实也是差不多的事情,只是面向的市场,是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亚太市场,目前主做马来、印尼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新加坡和中国台湾 6 个市场

这些市场的经济规模以及潮鞋文化的普及度似乎就“默认”了一个不及美国或国内项目的天花板,夏洋为什么会在做一个潮鞋平台,又对这一商业模式有着怎样的认知,带着疑问,笔者开始了和他的对话。

2016 年前后,新加坡正刮起一阵创业风,夏洋和从小玩到大的同伴也加入了创业队伍,先后做了移动咖啡车、电商自动化客服软件 2 个项目,大学毕业不久的 2 人就已经积累了 2 次创业经历,但都以失败告终,尤其是第二次,虽然选对了方向,但低估了竞争的激烈程度。到了 2017 年,夏洋决定,反正还是要创业,干脆做一些与兴趣相关的项目。

夏洋与 Novelship COO Chris 都是球鞋发烧友,加入了不少球鞋转售与信息交流群组或论坛。一般,对球鞋感兴趣的个人很难从官方途径抢到看中的鞋子,新品在官网每次开售基本 10 秒内就会售罄(个人买家要和无数台机器人抢鞋),而线下渠道更需要排长龙,所以不少卖家不得不加入一些球鞋社群相互交易,这些社区分布在 WhatsApp 群组、Facebook 群组、各种论坛中,比较碎片化。

但这些群组多数都是球友自发创建,内部的交易不受管制,缺少审查机制,买家多多少少都有过被骗经历。亲身体会到球鞋交易的难点,夏洋和 Chris 打算去解决球鞋发烧友买鞋难的问题。

夏洋和合伙人当时因为个人兴趣已经积累了一些球鞋供货资源,于是在一些知名论坛里开贴或创建账号,上传产品售给个人买家,东南亚版闲鱼 Carousell 就是当时夏洋重点使用的一个渠道。一开始二人采用的就是“傻瓜式”方法,从海外发货到新加坡,自己鉴定后再发给客户。随着业务做大,受到部分买家认可,二人在 2018 年底从碎片化的论坛抽离,正式创建了自己的潮鞋售卖平台,起名 Novelship。“novel 是‘新奇的’,ship 是‘运输’,将新奇有趣的产品发给消费者,是 Novelship 成立的初衷。”夏洋告诉笔者。

Data Bridge 2021 年 10 月发布的报告显示,2021 年至 2028 年,全球运动鞋市场预计将以 7.5% 的增长率扩大,到 2028 年,运动鞋市场规模将达到 980.91 亿美元。在各个市场中,美国占主导地位,而亚太地区(包括中国内陆)的增长速度最快。

虽然创业之初没有考虑市场天花板的问题,但随着业务深入,夏洋也明显感受到潮鞋文化在亚太地区的普及。

“美国的潮鞋文化无疑是最成熟的,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,如果你在美国街头穿一双很难买到的球鞋,路边扫地的阿姨可能都会称赞两句。亚太的潮鞋文化成熟度要低得多。”但在夏洋看来,市场发展阶段处于早期,反而给了 Novelship 新的机会,“穿运动鞋正在变成年轻人的一个普遍搭配,甚至 GUCCI、Prada 等奢侈品牌也在卖运动鞋。在我看来潮鞋文化正在从小众走向普及。而亚太地区还不存在一个垄断性的潮鞋交易平台,如果 Novelship 能继续强化品牌,借助这种趋势,成为消费者购买潮鞋的流行‘风向标’,或许能在亚太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。”

亚太地区潮鞋文化在普及,夏洋的另一个感知在于平台内的用户性别分布的变化。夏洋透露,Novelship 刚成立的时候,90% 的用户是男性,这也是很多潮鞋交易平台的普遍情况,而到现在,Novelship 内的用户 45% 是女性,且女性用户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男性,潮鞋文化的包容度,也体现在用户性别比例越发平衡上。

拼多多刺入SHEIN腹地

“听说已经有人在拼多多出海平台上出单了。”华南区资深跨境电商从业者王向向告诉虎嗅,此前,他也曾收到过拼多多出海项目的邀约,但目前还在观望。

最近,出海圈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拼多多上线跨境电商平台。9 月 1 日,平台 Temu 正式推出,同时具备 PC 端和 APP 端,首站面向北美市场。据虎嗅了解,1 日-15 日还属于测试期,此后平台将全面开放售卖。

在 Temu 上,卖家的角色更像是供应商,由拼多多统一定价。在一份业内人士提供给虎嗅的多多跨境简介中,其入驻福利这样写道:1、0 元入驻、门槛低效率高;2、0 佣金、0 租金、无压力供货;3、签收日+1 结款,友好的结算方式;4、减免部分送仓费用,降低履约成本。

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巨大的蓝海市场。

“如果真正做起来,拼多多这个模式会很精准。”跨境电商资深人士告诉虎嗅,“拼多多作为一个总包商,完成所有的海外履约,是很庞大的系统,但拼多多作为平台有这种能力和资金实现。”他补充道。

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对其发展表示担忧。

“看起来拼多多的思路是想复刻 SHEIN,但当时 SHEIN 的发展壮大可谓聚齐天时地利人和。”专注中美物流、熟悉美国市场的龙出海研究院告诉虎嗅。

夹杂着期待和疑虑,不少跨境商家还是第一时间前去注册,“干就完了,不行再撤。”卖家林小明爽快地对虎嗅说。

尽管此前多次传出 Temu 计划覆盖全品类,也有跨境卖家告诉虎嗅会从 3C 品类开始突破,但从目前 Temu 的页面上,可以看出,女装仍是其主推的重点。

在 Temu 的 PC 端主页上,衣着华丽的模特占据了较大的版面,且 Temu 的 logo 上,就包含短裙、木马、高跟鞋和箱包的图标。在产品价格方面,其夏季女装价格多在 20 美元以下,项链、戒指的价格多在 5-10 美元之间。

平台统一定价的模式、产品价格、以及 Temu 首页上明显的 20% 折扣标识,在业内人士眼里,都与 SHEIN 有些相似。

实际上,不只拼多多,随着 SHEIN 近两年的迅速增长,把它当作目标的人不在少数,许多大厂也名列其中。甚至,SHEIN 的成功还一度带火了独立站模式。

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眼里,SHEIN 的成功已难以复刻,天时地利人和多方因素缺一不可。

首先是疫情开始之初的线上消费浪潮。

2020 年疫情的催化,一度令欧美线上购物需求大增。SHEIN 也乘着这股风,迅速发展壮大,据数据显示,2020 年其收入首次突破 100 亿美元大关,较 2019 年同比暴增 250%。不仅是 SHEIN,当年国内许多跨境卖家都以为会经营惨淡,没想到却成为近年来行情最好的一年。

但时间拉回到 2022,许多跨境电商从业人士已感到慢慢传递过来的寒意,据跨境物流从业者反映,今年以来,中美海运物流需求也大大降低,这也折射出跨境电商的光景。

“许多卖家今年进入清库存阶段。”行业资深人士向虎嗅透露,这些多余的库存正是为前两年的好行情而大量准备。

反观 SHEIN 的收入,据知情人士透露,2021 年其增速较 2020 年就已出现大幅下挫,从 250% 降至 60%,2022 年一季度增速继续下滑,同比增长 57%,远远低于市场预期的 2021 年同期收入增速区间的 105% 至 264%。

此外,SHEIN 当年的迅速壮大也享受到了那时的流量红利。

SHEIN 迅速成长的那几年,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与大量海外网红、KOL 的密切合作。许多 KOL 在当时也在发展初期,报价并不高,甚至不少为“自来水”。而且,当年的各大社交平台流量成本还没现在这么贵。

“SHEIN 有自己的平台账号,不断通过 KOL 引流给自己的固化群体,有了固定的粉丝群才能有持续收益,对 KOL 的依赖也可减弱。”龙出海研究院说。

但现在的北美流量环境已今非昔比。

据数据显示,2021 年,亚马逊广告点击成本 (cost per click) 就上升了 32%。这两年来,谷歌的站外推广成本超了2倍的增速,Facebook 也是 3 倍的成本上升。且受到苹果隐私政策的影响,Facebook 等平台难以抓取用户的 cookie,推送的精准度也在不断下降。

另外,成熟的物流和选品能力也是当年 SHEIN 成功的关键。

SHEIN 自带很高的回转配货措施,国内仓和海外仓同时调控货物,这种机制的难度很大。”龙出海研究院告诉虎嗅,而难点就在于如何卡住国内/国外仓的调货时间,毕竟在跨境行业永远没有绝对二字。目前,从 SHEIN 的库存积压率来看,其认为SHEIN 的配货效率很高。

SHEIN 在选品上的快速反应能力,也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重点,细致地观察互联网潮流、大胆地制作样品预售、根据客户喜好二次投入下单,都是当年迅速成长的关键。

“拼多多出海平台能否再如 SHEIN 当年的成功,就要看其投入的决心了。”王向向对虎嗅说。这需要全方位的大量投入,对拼多多的资金链、团队等各个方面,也是极大的考验。


【本篇文章属于白鲸出海原创,如需转载:1、网站端请注明出处,并在文章中附带白鲸出海原文链接。2、微信公号及其他自媒体平台需联系授权方可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!】

友情提醒:白鲸出海目前仅有微信群与QQ群,并无在Telegram等其他社交软件创建群,请白鲸的广大用户、合作伙伴警惕他人冒充我们,向您索要费用、骗取钱财!


分享文章

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37979
{{votes}}
分享文章

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37979
{{votes}}

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

与CEO聊合作

(备注姓名、公司及职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