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鲸出海—让中国互联网服务世界
{{user_info.user_name}}
您当前是白鲸会员
开通VIP,享受更多服务
会员到期时间:{{user_info.expire_date*1000 | formatDatebyDay}}
合作查看次数: {{users_vip_equities.view_cooperation || 0}}次
合作发布次数: {{users_vip_equities.release_cooperation || 0}}次
公司查看次数: {{users_vip_equities.view_company || 0}}次
榜单下载次数: {{users_vip_equities.download_rank || 0}}次
报告下载次数: {{users_vip_equities.download_book || 0}}次
鲸币数量:{{user_info.jingbi}}
发布
当前位置:白鲸出海 > 资讯 > 正文

AI Wrapper套壳应用赚钱的好时代要结束了?

zhaolisa  •  •  原文链接

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深思圈(ID: Deep_Think_Circle)

大家看我之前的分析应该都知道,一直以来我都是看好 AI Wrapper 套壳产品的,这算是过去一年最好的变现方式,不管有没有壁垒,先有用户和赚到钱再说。

但按照我目前观察到的海外最新趋势,我有了一些新的认知,首先说一下结论:独立开发者做纯 AI Wrapper 套壳应用,马上就能赚到钱这件事大概率要结束了,接下去是真的拼产品力,跟融资型或者大公司正面竞争,跑的不错的大概率会融资,跑的差的可能被收购或者倒闭的时候了。

首先放三个 X 帖子,图一 Ben 算是这一波 AI 浪潮最早的 KOL,同时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和投资人,Ben’s Bites 这个头部的 AI Newsletter 就是他搞的,所以他对 AI 产品动向十分了解。

640.jpg

图二 Andrew 是海外头部的创业公司交易平台 Acquire 的创始人,他手上有很多产品收购和被收购交易的一手数据。

640.jpg

图三 John 是知名独立开发者,手上有十多个产品,在 GPTs 发布时,趁着热点做了一个导航站,流量是排名前几的。

640.jpg

这三个人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观点:目前是 AI Wrapper 产品出售的最后窗口期,如果能卖的话,赶紧趁着最后一波卖了。Andrew 是最悲观的,当然可能也是最接近实际情况的,因为他有一手的交易数据,AI Wrapper 出售的窗口已经关闭了。

那我们来看看之前跑得不错的 AI Wrapper 独立开发者目前是什么状态:

1. Chatbase 和 SiteGPT 都开始往大客户或者企业级这块在走,这算是 Andrew 提到要构建壁垒的一种方式。

2. PDF.ai 遇到了一个挑战,Adobe 官方已经在产品里直接集成了 AI 功能(前天新闻:闪讯 | 官方下场,Adobe PDF 工具直接集成 AI 能力),并且砸钱投了 PDF ai 的关键词。

3. ExcelFormulaBot 正在努力从一个简单的 AI 生成 Excel 公式的产品往数据分析产品转型,并且创始人在最近访谈里特别强调了,他聊了大量的用户,这个转变是基于用户需求自然发生的,他极力在构建自己产品的壁垒。

640.jpg

640.jpg

640.jpg

640.jpg

总体来说都在努力从客户类型、数据沉淀和分发渠道等方面来构建自己的壁垒,同时面临着来自大公司和融资类公司的挑战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?我目前思考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:

1. 流量红利在慢慢消失,大家一开始对 AIGC 的新鲜感已经过了,底层模型能力提升,使得大家的阈值也在不断提高,最早生成一张图就能全网爆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。

2. 速度红利也消失了,融到资的公司和大公司往往会需要一定时间打磨自己的产品,没办法像独立开发者速度那么快,但到目前这个时间点,产品打磨得差不多,开始上线了。那么对于独立开发者就会面临两个问题,首先在产品功能性上,跟这些公司做的肯定会有差距,第二就是在宣传渠道上,大公司和融资的公司都有足够多资金来推广,上文 Adobe 直接砸钱买 PDF ai 的关键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

3. 微创新红利也消失了,大模型底层能力的提高,中间层带来的基础设施的完善,使得开发难度进一步降低。大量竞争对手涌现来争抢仅剩的流量,对独立开发者的产品、运营和渠道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。原来模型不好的时候,在功能上做个小的创新,可能产品就爆了(ChatPDF 的例子,图像类模型的微调、可控的生成等等)。但现在模型能力强了,比如最近 Gemini 1.5 Pro 的多模态+超长上下文效果惊艳,一些适合独立开发者去摘的低垂微创新果实,已经没有了。

那么未来会如何发展?我个人判断是会回归到“解决用户需求”这个本质上来。因为在海外,独立开发者(Indie Hacker)并不是在这波 AI 浪潮才诞生的,在 AI 之前就有很多 Indie Hackers,他们在当时更多做一些工具和 Micro SaaS 类产品,活得也很不错。那这些产品的特点就是真正解决了“某类用户的某方面痛点”,大公司和融资的公司看不上,同时海外付费习惯又好,所以一个人做几个产品,有一些用户,就可以活得不错。

而在过去这段时间 AI 浪潮带来的这波流量红利,其实反而是“非常态”的:不需要考虑用户需求,只需要追着热点,抢速度,就可以快速收到钱。

所以我个人观点,未来要继续走好这条路,核心专注在两点:一是用户需求,二就是像 Andrew 说的:“having some moat, Ideally via distribution”,构建自己产品分发渠道的壁垒。

640.jpg


文章信息来自于深思圈 ,不代表白鲸出海官方立场,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。对于因本网站内容所引起的纠纷、损失等,白鲸出海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如若转载请联系原出处

友情提醒:白鲸出海目前仅有微信群与QQ群,并无在Telegram等其他社交软件创建群,请白鲸的广大用户、合作伙伴警惕他人冒充我们,向您索要费用、骗取钱财!


分享文章

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17361
{{votes}}
分享文章

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17361
{{votes}}

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

与CEO聊合作

(备注姓名、公司及职位)